4月2日,我校“牢记先烈志 传承抗联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成功举行。参加活动的二级学院学生代表结合专业特色与实践体验,从不同视角畅谈对“抗联魂”的时代解读,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以史为鉴、接续奋斗的精神风貌与使命担当。
文法学院学生代表袁新怡:当李兆麟雪原跋涉的血印穿透历史,当赵一曼受尽酷刑仍高呼“我的主义不会跪”时,课本上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那些在密林篝火旁取暖的年轻生命,是用骨血在冻土上书写民族的基因。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却在抱怨生活的“苦”——这让我惊觉自己正站在怎样的历史断层上。抗联将士胃里的棉絮,终化作滋养我们的稻穗;他们折断的刺刀,已熔铸成我们手中的笔。此刻我终于明白,真正的传承不在烛火鲜花前,而在把英雄的名字刻进生命的年轮里。当我们接过时代递来的笔,便要在属于自己的章节中,写出配得上先烈热血的墨迹。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代表康莹莹:通过本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深切感受到抗联将士以血肉之躯铸就的忠诚信仰与斗争智慧,正是思政教育最鲜活的教材。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要内化于理论研习,更要外化于育人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将时刻坚守信仰,希望能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积极参与到宣传党的先进理论的实践中去。在思政课堂上,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代表赵禄:参加本次“牢记先烈志 传承抗联魂”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我深受触动。通过沉浸式教育与AI短视频的创新融合,革命文物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红色基因也在我心间悄然传承。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如同灯塔一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我将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指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为新时代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地理与旅游学院学生代表刘沐音:作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我尤为关注抗联将士在极端困境中展现的智慧与韧性——他们在零下40度的密林中坚持斗争,用简陋武器牵制数十倍敌军,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大义的担当精神令我震撼。抗联战士用桦树皮记录作战计划,用歌声传递革命信念,这种在困难环境下仍保持创造力的精神,启示我在学术研究中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我将以专业知识为刃,在环境领域深耕精作,用科技创新回应先烈“振兴中华”的夙愿,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代表李云浩:“牢记先烈志 传承抗联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我认识到,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新时代青年,抗联精神仍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要厚植家国情怀,坚持党的领导,传承抗联精神,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弘扬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先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代表苗艺馨:在参与“牢记先烈志,传承抗联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深受触动。活动中,听着杨靖宇将军的事迹,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出他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浴血奋战的画面。十四载寒夜,他用体温焐热黎明;万千重风雪,忠骨化作北斗长明!抗联英雄们的事迹让我明白,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要以东北抗联精神为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食品工程学院学生代表李傲鹏:专题课上,贠占军老师关于信仰传承的剖析,恰似当年连长在雪原上的训话,让蛰伏血脉的红色基因瞬间觉醒。军旅教会我纪律与担当,而抗联精神让我明白,信仰是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我愿以青春为笔,将这份精神化作行动,不负先烈,不负党旗,不负这盛世山河。
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代表张雅婷:参加“牢记先烈志,传承抗联魂”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我深受震撼。杨靖宇将军“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的铮铮誓言,赵一曼烈士“未惜头颅新故国”的坚定信念,让我深刻体会到抗联精神的伟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习中磨砺意志,在实践中锤炼品格,让抗联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勇担使命、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外国语学院学生代表韩建娇:通过参加“牢记先烈志 传承抗联魂”课程思政活动,我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活动中的《家书寄忠魂》环节,生动展现了东北抗联英雄的奋斗历程,尤其是《民族英雄李兆麟》的演讲,让我对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活动中最触动我的是“红色地标故事”,它们让我意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中。此次活动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必将激励我牢记先烈遗志,勇担时代使命,不断砥砺前行。
编辑:李晓欢 审核: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