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寒区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

19-06-06 15:11 丛雪 点击:

重点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黑龙江省寒区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1、应急小组:
    组  长:于少鹏
    安全员:丛东来  王天鹅  丛雪
    2、应急救援主要职责
    (1) 组织制定具体安全防御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 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3) 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4) 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5) 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6) 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7) 接受政府和学校的指令和调动;
    (8) 负责组织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9) 负责保护事故发生后的相关数据。
    (10)及时、准确报告安全事故。应急电话:火警:119 匪警:110 医疗急救:120
    三、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1、火灾:
    火灾性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可能发生。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①忘记关电源,导致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
    ②对易燃易爆物品操作不慎或保管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
    ③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
    ④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
    2、爆炸:
    爆炸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造成此类事故的原因主要是:
    ①违反操作规程使用设备、压力容器而导致爆炸;
    ②设备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而引起爆炸;
    ③对易燃易爆物品处理不当,导致燃烧爆炸;
    ④强氧化剂与有抵触的物质混存能发生分解,引起燃烧和爆炸;
    ⑤由火灾事故发生引起仪器设备、药品等的爆炸。
    3、中毒:
    毒害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化学药品和剧毒物质的实验室和有毒气体排放的实验室。造成此类事故的原因主要是:
    ①违反操作规程,将食物带进有毒物的实验室,造成误食中毒;
    ②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流失,引起环境污染;
    ③设备设施老化,出现故障,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或有毒气体排放不出,酿成中毒;
    ④废水排放管路受阻或失修改道,造成有毒废水未经处理而流出,引起环境污染。
    4、灼伤:
    皮肤直接接触强腐蚀性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如浓酸、浓碱、氢氟酸、钠、溴等引起的局部外伤。
    四、实验室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1、化学药品安全应急预案
    1.1 防范措施
    a. 对工作人员进行化学试剂危害性和危险程度的知识培训,了解化学试剂安全重要性,提高防患意识。
    b.工作人员必须遵守试剂储存,使用的操作规程。
    1.2 化学试剂烧伤应急处理程序:
    a. 急救措施: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强酸强碱外溅烧伤皮肤或粘膜时,受伤人员应当脱下防护服,如强酸外溅,则用大量冷水较长时间(半小时左右)冲洗伤口(石碳酸不溶于水,可用乙醇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如强碱外溅,则用大量清水冲洗或较长时间浸泡。
    b. 在实验室简单急救处理后,迅速送医院急诊室作进一步处理。
    c. 报告:发现烧伤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及实验室安全中心,并进行记录。
    2、药品操作安全应急预案 
    (1)、禁止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闻气体应“招气入鼻”。即用手轻拂气体,把气体扇向鼻孔(少量),不可把鼻子凑到容器上。  
    (2)、仪器中的反应物或残余物倾倒出来后再清洗。不准倒入水槽里,要倒在废液缸中,统一处理。
    (3)、皮肤破损后不能接触实验药品,以免受伤。
    (4)、每次实验完毕应用冷水洗净手后再离开实验室。
    (5)、报告:发现烧伤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及实验室安全中心,并进行记录。
    3、火灾应急处理预案
    3.1、发现火情,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火势蔓延并迅速报告;
    3.2、确定火灾发生的位置,判断火灾发生的原因,如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物品、自燃物品等;
    3.3、明确火灾周围环境,判断是否有重大危险源分布及是否会带来次生灾难发生;
    3.4、明确救灾的基本方法,并采取相应措施,按照应急处置程序采用适当的消防器材进行扑救;包括木材、布料、纸张、橡胶以及塑料等的固体可燃材料的火灾,可采用水冷却法。 易燃可燃液体、易燃气体和油脂类等化学药品火灾,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灭。带电电气设备火灾,应切断电源后再灭火,因现场情况及其他原因,不能断电,需要带电灭火时,应使用沙子或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或水。可燃金属,如镁、钠、钾及其合金等火灾,应用特殊的灭火剂,如干砂或干粉灭火器等来灭火。
    3.5、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划定危险区,对事故现场周边区域进行隔离和疏导。 
    3.6、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并到明显位置引导消防车。
    4、爆炸应急处理预案
    4.1、实验室爆炸发生时,实验室负责人或安全员在其认为安全的情况下必需及时切断电源和管道阀门。 
    4.2、所有人员应听从临时召集人的安排,有组织的通过安全出口或用其他方法迅速撤离爆炸现场,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开展抢救工作和人员安置工作。
    5、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实验中若感觉咽喉灼痛、嘴唇脱色,胃部痉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则可能是中毒所致。根据中毒原因施以下述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
    5.1、首先将中毒者转移到安全地带,解开领扣,使其呼吸通畅,让中毒者呼吸到新鲜空气;
    5.2、误服毒物中毒者,须立即引吐、洗胃,患者清醒而又合作,宜饮大量清水引吐,亦可用药物引吐。对引吐效果不好或昏迷者,应立即送医院用胃管洗胃;
    5.3、重金属盐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几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医。不要服催吐药,以免引起危险或使病情复杂化。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须紧急就医;
    5.4、吸入刺激性气体中毒者,应立即将患者转移离开中毒现场,给予2%-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吸氧。气管痉挛者应酌情给解痉挛药物雾化吸入。应急人员一般应配置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毒服装、防毒手套、防毒靴等。
    6、热力烧伤处理应急预案
    6.1 防范措施
    a. 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高温作业知识培训,了解高温作业安全性,提高防患意识。
    b. 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项目操作规程。
    6.2 热力烧伤处理程序
    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被高温液体或气体烫伤,应该:
    a. 受伤人员迅速脱离热源,采用可行灭火后,迅速用凉水冲淋或浸泡以降低局部温度。
    b. 避免受伤部位再损伤,伤处衣着不宜剥脱,要剪开取下。
    c. 减少创面沾染,用清洁布单、衣服等覆盖或包扎,然后将烧伤者送至医院急诊室作进一步处理。
    d. 报告:发现烧伤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及实验室安全中心,并进行记录。

重点实验室经费管理制度

一、为了规范实验室科研项目管理,有效和合理地利用科研经费,确保项目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经费管理办法。

二、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经费预算和管理,推动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发展,保证预算的及时执行。

三、实验室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都要符合上级和学校各项经费管理规定,必须精打细算,力求节约,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和可以利用的协作条件。

四、使用政府专项财政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合理使用和管理,支出主要用于实验室开展协同创新的各项活动,包括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创新团队的培育与扶持、优秀青年人才培育、国内外学术交流、开放基金的设立、日常运行管理等开支。

五、各类科研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经费使用权由项目负责人行使。项目负责人须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依据申请时所列经费适用范围自主合理支配项目科研经费。

六、项目经费开支范围主要包括科研业务费、协作费、咨询费、人员经费等,具体内容与国家相关规定的经费管理办法相一致。

七、凡用科研经费支付外单位科研协作费、设备费、加工费等,应提交科研协作合同、设备订货合同、委托加工合同,作为报账凭据。

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国家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是保证完成各项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等任务的必备条件和物资基础。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其作用,保证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需要,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因此,在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应加强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使仪器设备在整个寿命期中充分发挥效益。

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要根据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规划,以及当时财力的可能分轻重缓急制定出年度购置计划。

三、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的购置,必须提出论证报告,其内容应包括购置理由、效益预测、选型论证、安装及使用条件等。

四、仪器设备的统计资料,是制定计划的主要依据。要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金额、分布和使用情况,加强计划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五、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要制定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制度,并有专人负责技术、安全工作,做到坚持制度,责任到人。

六、仪器设备必须按精密程度分级使用,并应对性能和指标进行定期校验、计量和定标,以确保仪器的精度和性能。

七、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一般仪器设备应做到随时保养和维修,精密贵重仪器应做到精心维护、定期检修和检测,防止障碍性事故的发生。

八、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必须选派业务能力较强的研究人员负责管理和指导使用,对上机操作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准使用仪器。

九、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益,逐步确定技术状况,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及利用率。

十、精密贵重仪器及大型设备要实行专人管理,在可能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实验室人员管理制度

一、重点实验室坚持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

二、实验室人员基本条件为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敢于创新和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积极承担实验室下达的各项任务,完成规定科研任务;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科研工作。

三、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提升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四、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创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对人员考核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科研绩效标准。

五、实验室每年度以科研成果、创新质量、科研产出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对各方向团队进行考核。

六、实验室根据自身建设发展规模,确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共同服务于实验室事业发展。

七、实验室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点实验室工作制度

为保障黑龙江省寒区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正常建设和运行,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1、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服从上级领导安排,认真完成所承担的各项研究任务和工作任务。

3、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爱护仪器设备和公共设施,不得私自占用和转让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和材料用品。

4、实验室人员在工作时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学习环境。

5、实验后的有毒污染废物要及时进行专门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6、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衣着整洁,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和工作鞋。实验人员实验完毕后应将公共工作区域清理干净。

7、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得在重点实验室聊天及大声喧哗。私人待客均须在会客室内进行。未经办公室批准,任何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区。

8、重点实验室的钥匙除各人分管之外,实行统一管理,由办公室负责。未经办公室批准任何人不得另配钥匙,流动工作人员不得配备本实验室钥匙。

9、实验室所有资料、文件均需存档保管、专人负责。

10、重点实验室所有仪器必须建立仪器档案,每台仪器指定专人管理、维护,要经常保持清洁和维持正常运转,各项技术指标均应定期测试,贵重精密仪器更要做好各项登记并存档。

上一条:黑龙江省寒区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单 下一条:黑龙江省寒区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章程

关闭

Copyright ? 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