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教育评价导向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学生学业专业能力显著提升,为区域振兴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关键时期,学校推出“回眸发展 聚力迎评”专栏,全方位展示学校加快教育教学事业发展,建设城市特色鲜明、区域一流应用的高水平大学的生动实践。
(文/方永秋、马浩然)地理与旅游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学科建设为突破,以师资队伍提高为关键,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构建“产学研赛创”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提升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培养服务龙江、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深化改革,坚持教育教学创新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一流专业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质量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升课程教学铸魂育人功能。学院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微专业,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获批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2门。

凝练特色,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各专业积极探索与区域、行业的契合点,按照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要求,完善修订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更加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学院秉持“立足龙江,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推动“湿地+生态+空间信息+旅游”交叉融合,突出湿地特色,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坚持特色引领,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分别形成“技能—岗位双融对接”“校企协同育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创新教育”“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践培养”双引擎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契合产业需求,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良师授业,师资队伍持续优化。学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十四五”期间,学院共引进专任教师13名,其中博士9人、硕士3人,获评高级职称教师5人。学院以地方经济建设重点需求、企业关键技术解决为导向,拓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领域,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获批“湿地科学”省级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应用微生物”市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以及学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青年博士创新团队2个,支撑学院高质量发展。

培根铸魂,砥身砺行思政育人。学院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WET-P’计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近三年,我院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个,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培育项目9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相关赛事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9项。

二、踔厉奋发,科研硕果服务龙江
强化平台支撑,筑牢科技创新基石。学院强化产学研合作交流,着力加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环境与条件,筑牢教学科研基础,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强条件支撑。目前,省重点实验室包含13个子实验室、哈尔滨湿地研究院以及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分中心,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1059万元。地理与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参加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特色实验教学中心)评审。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2项,实现我校在相关等级项目上零的突破。开放“教师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现知识操作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助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形成实践育人良好氛围。

聚焦龙江,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发展导向,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林草局等单位合作开展“松北国家湿地公园土壤、水体监测”“冰雪旅游资源普查信息采集”等21个项目研究,参与黑龙江省水利厅组织的“幸福河湖”等考察项目,与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黑土地保护利用培训班”活动。发挥学院“湿地牌”“生态牌”的专业优势,多次协办“黑龙江省湿地日”,定期组织开展全省湿地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将湿地生物景观实验室建设成为哈尔滨市中小学自然教育与湿地科普基地,打造“湿地研学”网络平台,不断扩大学院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美丽龙江和生态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合作共赢,产教融合协同共建
学院探索践行独具黑龙江“双特”建设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打造高水平校企共建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大力拓展就业实习渠道,新增就业实习基地23个。各专业积极融入行业协会、共同体与联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荣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员单位”、担任“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旅游管理专业积极融入“全国旅游饭店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全国数智化酒店与旅游服务行业共同体”,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单位”、加入“生态环境产教联盟”及“生态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各专业与领军企业、顶尖学府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育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人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深化资源整合与利用,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获批校企合作一流课程2门,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获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3项,全方位展现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成效。

四、专业赋能,赛创并举显成效
学院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理念,鼓励师生开展基于专业引领、创新驱动、技术支撑的学科交叉融合实践,以学科竞赛、专业社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近三年,学院获国家级A类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B类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1项,省级竞赛奖项125项。2021年,学院承办“千寻位置杯”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学院是学校首批“校级创新创业基地”,组织学生完成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2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饲牛康—开启牛瘤胃胀气防治和增重的新时代》项目在2024年“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