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砥砺奋进正当时,乘风破浪再扬帆。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七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和“七个新”的具体目标,为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推动哈尔滨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哈尔滨大学的发展目标,描绘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振奋精神、狠抓落实。为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营造全校上下学习宣传党代会精神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在全校上下掀起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热潮,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为实现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学校推出“落实党代会 展现新作为”系列报道,陆续刊发各单位各部门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新特色、新亮点、新成效。


(文/王鑫)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10月11、13、14日下午,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题汇报会在现代信息化教学中心5303室举行。校长、党委副书记于成学,副校长孙红镱、宋国利、于少鹏、吴旭峰出席会议,汇报学院的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线下参加会议,其他各二级学院领导、骨干教师、职能部门负责人以线上方式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姜艳丽主持。
汇报会上,12个学院围绕“一高、两有、三强”(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高;有知识视野、有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强、应用能力强、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省级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工作任务分解》,从学院概况、完成工作、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等四个方面全景式展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取得成效,为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办学定位和转型路径更加明确清晰。各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落实“校城血脉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办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精准寻位,主动作为。如,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科专业将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能力强的一线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地理与旅游学院突出湿地特色,立足黑龙江,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教育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做精教师教育为导向,形成“产出导向+协同育人+师范传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艺术与设计学院将“立足地方,面向产业,针对行业,联合企业”作为学院的办学目标。二是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各学院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趋势,紧密围绕“六个强省”和“七大都市”战略,围绕地方产业打造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集群),如,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以土木工程专业为核心,集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智能建筑等专业优势资源,构建“建筑智能专业集群”。学校突出理工科、艺术设计和教师教育优势明显,经、法、教、文、理、工、管、艺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彰显。三是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各学院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强化,小学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数学专业和音乐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二级专业认证。汉语言文学、商务英语等12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是课程建设步入新台阶。各学院围绕一流课程建设,积极打造“金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被评为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微观经济学》等3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大学英语I(基础)C》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物理化学》等20门慕课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达到240余门。五是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取得新成绩。学校获批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各1项,截至目前科研经费突破4000万元,申硕攻坚阶段的关键指标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荣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外国语学院顾红霞老师获批黑龙江省本科高校首批外语教育改革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我校教师在第六届黑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各学院将培养目标锁定“应用型”,探索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音乐与舞蹈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在全面参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同时,针对哈尔滨缺少高水平专业化合唱团的现状,与国际合唱强国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喀山音乐学院合作,创新开办合唱专业方向,培养本科专业合唱人才,培训社会合唱团体,助力哈尔滨音乐之都建设。体育学院与全国多家轮滑球俱乐部、冰球俱乐部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联合培养输送轮滑球、冰球专业人才,先后荣获全国轮滑球亚军和全国大学生冰球联赛亚军。七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各学院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信息工程学院成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获批黑龙江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哈尔滨地铁集团合作组建“订单班”,与黑龙江省建工集团实施“双培双促”合作育人模式;外国语学院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龙广电快手融媒研修院;文法学院与北京市盈科(哈尔滨)律师事务所合作创建哈尔滨地方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合作建设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校政合作平台,依托“一中心、三基地”,打造服务地方新型智库;艺术与设计学院与红博商业西城红场成立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学院、研究中心、哈尔滨创意设计产业基地,培养真正适应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八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各学院强化专创融合,通过搭建平台、调设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途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食品工程学院建立一体化创业孵化平台等。两年来,近2000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4项。九是师资队伍和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学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已达25.3%,其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博士占比超过88%。“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5.1%,兼职教师中从行业、企业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骨干管理人员占比达30.6%。各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212项,各级各类教改项目67项。十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稳步加强。各学院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开阔师生国际视野,先后与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美国韦伯斯特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选送1440余名师生到国外大学参加交流项目。食品工程学院与韩国世明大学合作办学,每年招生100人。
各位校领导对每个学院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精彩点评。于成学校长对各学院在学校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各学院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一是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各学院要精准寻位,面向未来,面向产业需求、区域应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要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二是进一步紧密对接产业链抓好专业建设。各学院要提高站位,树牢“城校融合”发展理念,明确学校服务城市发展的城市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大学功能。要以建设“六个强省”和打造“七大都市”战略目标为根本遵循,找准专业建设增长点和增长极。要发挥地缘优势,在打造“向北开放之都”中科学布局专业建设点,把握发展主动权,下好先手棋,展现新作为。三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各学院要科学谋划,结合学院专业优势与特色,整合现有的设备、实习实训等资源,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实现“城市大学贡献城市,地方大学贡献地方”的价值追求。四是师资队伍上水平、提质量。个别专业师资队伍是学院建设中的洼地。要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多渠道、多层次,“引、育、培”并举,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促进专业教师提层次、上台阶,出高水平成果。五是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再深化。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共建多建产业学院,抢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要进一步强化专创融合,探索专创融合新路径、新方法和新模式,专创融合要大而强,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是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召开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题汇报会,是对各二级学院前期建设情况及成效的一次拉练和调度。学校将紧紧围绕“一高、两有、三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守正创新,开拓创新,积极引导各学院不断发挥潜力和作用,激发整体效应,不断提升特色应用型示范高校建设水平。




编辑:朱明 审核:李铁岩